4001-608-602

新闻中心

首页 > 新闻中心 >
名校链接 |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创新创业模式揭秘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到目前为止共拥有80位诺贝尔奖得主。在社会经济领域,MIT创新创业的精神和成就更是闪亮,由MIT校友创办经营的公司,年收入总和已经超过2万亿美元,若将其看作是一个独立的经济体,在全球排名第11位。以MIT为代表的创新创业模式,是一种被实践证明的有效模式,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1474964929893518.png

创意的平台

 

每年的12月底到来年2月初的这段时间,是MIT的独立活动期。独立活动期是MIT学生最自由的一个多月,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创意在这一个月也特别活跃,有些甚至转化成了创新甚至创业,机器人公司iRobot就是这样创办的。

1988年1月,MIT的学生发明了一种游戏,叫“辨认罗德”(Recognize Rod)。学生们把MIT人工智能专业一位叫罗德的教授的头像印在纸板上,用机器人控制水枪向罗德教授“发射”。游戏规则是,不管罗德教授的头像放到哪里,机器人都应该在1分钟内辨认出此头像是不是罗德,如果是,那就可以对准罗德教授的鼻子打水枪。

这个游戏开始时,参加者寥寥无几,罗德教授知晓此事后决定“牺牲”自己,发出通知:“每天下午4点到5点,我将会取代我的头像出现在技术广场,你们可以用机器人控制水枪对准我。”他说到做到,每天下午4点,罗德坐在那里和学生谈笑。一个星期过去了,他的衣服基本是干的。大多数机器人1分钟内还做不出设计目标的判断,因为它们还无法辨认谁是罗德。就在独立活动期快结束时,一个叫海伦的女生,第一次射中罗德的鼻子。海伦坐在罗德的旁边,水枪只射罗德,不射海伦。第二个学生科林设计的机器人也开始了辨认游戏,但却故意将水射到了罗德教授的裤子上,罗德教授知道自己被“愚弄”了,也颇为无奈,只得与学生们一同玩笑。

不久,参加“辨认罗德”游戏的优胜者科林和海伦,从美国国防部拿到5万美元的资金,一边读书,一边创业,在MIT校园内,创立了iRobot公司。该公司现已成长为全世界技术含量较高的机器人公司。2011年,iRobot的家用吸尘机器人销售超过了600万台,缔造了有史以来消费型机器人较好的销售成绩。

 

MIT是一个充满创意的“工厂”,而且,这些好的创意往往会带来创业机会与商机。创意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MIT激发创新、鼓励创业的适宜环境中应运而生的。

MIT闪亮的名片

 

“你来自哪所大学?”“MIT。”(麻省理工学院)“哇!MIT!”。“哇”,包含了世人对MIT的赞誉与仰慕。“世界上较好的理工大学”、“科学家的摇篮”、“莘莘学子神往的科学圣殿”等等,各种美誉不胜枚举。

无论在美国还是全世界,MIT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科学研究的前沿。建校一个半世纪以来,MIT在技术创新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和突破令世人瞩目,其创新性研究一直带领着时代的潮流。在电话、电磁、雷达、高速摄影技术、办公室复印机、癌症治疗、电脑、互联网、人类基因序列的破译、激光、时空穿梭等方面,MIT都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在MIT,已经诞生了80位诺贝尔奖得主。

 

或许是MIT在创新方面的成就过于耀眼,致使外界对它的了解仍然停留在科技创新的一面。其实,了解MIT的人都知道,它还有另一面,那就是——创业。MIT利用其创新成果进行创业所取得的成就,完全可以和它在科技方面的成就相提并论。在社会经济领域,MIT更为闪亮的名片是其近乎传奇的创新创业精神以及在这方面的领导地位。


截至目前,MIT校友创办的公司年营业收入总和已经超过2万亿美元。如果将其看作是一个独立的经济体,可排在全球第11位。其中有不少是大家耳熟能详的500强公司。例如,通用汽车、惠普、英特尔等。此外,还有一大批在业界知名的企业均为MIT的校友所创办,如飞机制造巨头麦道,半导体产业的巨无霸德州仪器,国际数据网络的先驱3COM,剃须刀行业领头羊吉列,全世界较大的信息、出版、研究、会展与风险投资公司IDG,国防产品方面的领军企业雷神公司等。

 

1474964999311205.jpg

 

科技创新是MIT校友公司创建和成长的基础与核心。正是因为科技创新基因,MIT校友公司在市场上表现出独特的竞争力,很难被其他企业模仿、复制和超越。MIT校友公司中,有竞争力的公司多以科技创新为基础,这与MIT“科研立校,技术为社会服务”的理念是一致的。


MIT创业发展的基础和本钱就是“知识”,这些知识来源于MIT自身的研究,这就是MIT独特的创新创业模式。它追求科学创新的精神已经形成了一种根植性文化,而且常常会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创意,许多创意在校方的引导与帮助下,转化为产品,并成功实现了创业。因此,MIT积淀下来的创新气质是其创业的基础,亦是其创业的源泉所在。

MIT开创了以高校为主的大学、政府、产业联合的创新创业模式,在美国学术界具有独特的地位。在该模式中,MIT实现了在科学研究、实际应用、教学以及学校收益的较佳组合。这一“大学-产业-政府”模式被称为“三螺旋模型”,即MIT与产业界、政府(包括地方政府、联邦政府)建立了新型交叉的互补关系,三者间存在着一种共生性,为此,MIT始终把产、学、研活动视为一而三、三而一的活动——在时间上同时进行,在空间上并列开展。

一方面,MIT通过接受政府、产业界的资助以及与其签订合作协议来建立紧密的互动关系,另一方面,MIT利用自身的优势为政府、社会培养人才和输送科技成果,为本地产业升级服务,不断创造新公司和新企业,服务当地经济。 


成熟的生态系统释放独特创新能量

 

经过多年的发展,MIT的创新创业模式不断完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走向成熟,释放着MIT独特的创新能量。

MIT从创新到创业一般经历7个阶段:创意、技术发展、商业化计划、企业计划、形成企业、早期成长、高速增长。为迎合不同阶段的需求,学校先后建立了六大单独运行、各有侧重、互为补助的机构,构建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孵化器体系”,在推动大批高素质人才参与创新创业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为推动创新创业的实现,MIT具有一套创新创业流程,各种项目和组织构成了MIT内部的创业体系:有起初鼓励发明创新的莱梅尔逊项目、媒体实验室;有负责申请专利、为初创公司发放牌照的审批部门和技术许可办公室;有帮助改善商业企划、组建公司的列格坦中心;有通过匹配业内人士为创业者提供一对一长期指导的服务机构,以及将创业服务贯穿始终的创业中心。正是这一生态体系,架起了从创新到创业之间的桥梁,不断推动MIT创新创业活动的发展。

任何一项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创新都源于好的想法、好的创意。被誉为“创意工厂”的MIT除了拥有充满创意与智慧的师生之外,还致力于打造适宜创意的环境,从而更加充分地激发师生的创意。

QQ图片20160926115515.jpg

 

MIT学生的许多创意广为流传,譬如1994年学校主楼穹顶被放上了一辆警车;通过操控校园内一栋大楼上面的153个无线彩色LED灯,设计了巨大的“俄罗斯方块”游戏。在这些看似轻松的科技“恶作剧”背后,隐藏了学生们较大的智慧和想象力,而它们带给人们的启示是“科学是有趣的”、“创意是无限的”。MIT鼓励创意创新的机制、开放宽松的创新环境,营造了MIT独特的创新文化。

成立于1980年的媒体实验室是MIT的一个创意创新发源地。它致力于研发新的计算机科技,其中很多属于前沿的科技发明和概念性产品,因此很多发明都很“不切实际”,如研究仿鱼类行为的氦气飞艇、悬浮于空中的立体影像、会交谈的计算机、被程序化的乐高积木……实验室里到处都弥漫着创新的活力,跳动着数字时代的脉搏。

20120831093533353-2013062514084566083-2013062713451144400.jpg

 

媒体实验室下设30多个研究小组,研究范围包括:分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纳米传感、机器人、全息技术、互动式电影、社会化媒介、数字艺术、情感电脑、电子出版、认知科学与学习、手势与故事、有听觉的计算机、物理与媒体、未来的歌剧、可触摸媒体及视觉和模型等,这些都属于新兴跨学科领域,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

该实验室采用典型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每年的研究计划超过400个,多与社会的日常需求紧密结合,为竞争激烈的产业提供创意。同时,实验室鼓励创造性的研究方向和课题,很多前沿研发课题创造了全新的技术成果。如可编程式催化剂:纳米级的催化剂材料可以被电磁波控制以改变其运动方向和温度,这种可编程催化剂的发明有可能引发生物工程、化学工业、制药工业的革命。有机通信:点对点通信方式可使市内无线电话直接通话而无须通过基地台。携带型发电机:超小的体积便于携带,为手机临时充电。智慧型家居:超小型廉价无线感测器可控制室内温度、光照、保安、电器、通信。电子墨水:融合化学、物理和电子学原理与技术的一种新材料,将微米级的电子小球包裹在纳米级的电场感应材料上,可被印刷在普通的纸张或塑胶上,以显示文字、照片、动态图像,具有易读性、柔性、低制造成本和低功耗等特点,目前已发展成了非常廉价的显示器,市场前景巨大。


媒体实验室只是MIT创新创业模式成功的一个范例。MIT对创新创业始终抱着开放和赞许的态度,对创业者给予莫大的支持,老师和学生参与创业不仅合规,更能赢得尊敬和羡慕。

创业型大学的标杆

 

MIT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基础是其独特的创新课程。20世纪60年代,MIT斯隆管理学院开设了一门创业课程——“新企业家”,由既是学者又是成功创业者的理查德·莫尔斯主讲。1990年,斯隆管理学院整合MIT的创业课程和相应的学生活动中心,为那些有创业志向的学生提供相应的教育和帮助。

1996年,MIT创业中心成立,负责MIT创业教育的教学与发展,致力于开展创业管理、创业投资、创业政策等方面的教育和学术研究。学校实行终身教职的“双轨制”,招聘在创业领域有重要影响的教授、专家学者来中心任教,与那些学术性的教授形成呼应,共同为创业者提供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教育和帮助。目前,这种“双轨制”几乎被所有的商学院所采用,以组织和管理相应的创业项目。

2011年11月,MIT创业中心更名为MIT马丁信托创业中心,为MIT的创新创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创业项目有了显著增长,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其成功的关键因素有三:
(1)面向MIT所有师生。创业中心虽然设立于斯隆管理学院,但它为MIT所有师生提供多方位的创业课程和指导。
 
(2)整合创业理论和实践的双轨教育。在课程设置以及指导老师的构成中,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
 
(3)立足现实问题,鼓励学科交叉。创业中心着重强调从现实的需求出发来进行创业,鼓励并创造条件让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一起合作创业,特别是管理类学生和自然科学类学生的合作。这使得MIT培养了大批既具有工程、生物等专业技能,又有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随着学生对创业需求的增加,原本的“新企业家”课程不断延伸,形成了理论、实践、产品设计与开发、销售、市场营销、产业聚焦等多种模块的众多创业课程,由学生创办的新企业不仅数量越来越可观,影响力也令人刮目相看。如马丁·特拉斯特创立的马斯特工业公司(全球较大的服装制造商),罗伯特·斯旺与合伙人创办的Genentech(生物科技公司)等。

许多在创业理论与实践上有着丰富经验的教授、企业家、风险投资专家也不断加入到这些课程中来,他们通常无偿地与年轻的创业者分享他们的经历与见解。到2011年,各类创业课程已超过30门(还不包括“创意平台”的短期课程),注册学生已经超过2500名。

除创新课程外,创业俱乐部也在传承MIT创新创业精神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MIT的创业俱乐部有20多家,它们将学生、校友和创业专家聚在一起,已经系统地融入到MIT创业中心的创业教育活动之中,大大地激发了创业者的热情。俱乐部设计的各种创业大赛,形式多样,其中包括久负盛名的MIT$100K创业大赛,激励学生自由组建团队,充分发挥天赋和奇思妙想,大胆开发创业方案,亲身体验资本的创造过程。MIT不同部门、不同专业的学生均参与这些创业俱乐部的活动,由此激发的创新创业热情遍及整个MIT。

 

QQ图片20160926135901.png

 

MIT$100K创业大赛自1990年创办以来,每年诞生5-6家企业。在美国表现较好的50家高新技术公司中,有46%出自此项比赛。如今,有着20多年历史的MIT创业大赛,已经成为美国的商业计划竞赛。它之所以有地位,是因为大赛不只是每年评出较好方案并颁发奖金,而是尽全力支持和鼓励较好的书面创业计划发展成实际运营公司。


大学的资源和精力是有限的,很难兼顾创新与创业,所以创业型大学往往在科学创新方面实力不足。但MIT的经验证明,一个致力于服务社会的大学不仅能够在创业方面独树一帜,还能走在科技方面的前沿。究其原因,在于MIT打通了科研创新与创业之间的通道,构建了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使二者不断融合、助长,形成了良性循环。



关注翔正

首页|关于翔正|资讯中心|标杆参访|海外研修|考察回顾|联系我们
取经问道·智造标杆|宁振波·总裁班|日本考察|德国考察|美国考察|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暨智能制造|更多
Copyright 2015 © 翔正国际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翔正(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1007602号-3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外大街1号西环广场T2座11C5 电话:010-82435303 邮箱:wg@sageeducation.com.cn
本网页中所涉及的相关数据及内容,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若有涉及相关内容出处等版权问题,可联系我处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