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1-608-602

新闻中心

首页 > 新闻中心 >
【问答精选】杨学山谈《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
  战疫情,谋升级,促发展。
 
  近期,机械工业出版社联合翔正国际等多家专业机构,共同打造了“智造加力,免疫强企”公益讲坛系列直播课程。课程播出后好评如潮,在行业内引发广泛关注和参与。
 
  3月25日杨学山部长在公益讲坛上进行了一场关于《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的精彩直播。现将课后听众问题精选并整理出来与大家共享。
 
  提问&回答
 
  1、请问电子看板与生产流程、产品加工工艺的关系是怎样的?现在有好多CAD、CAM商用软件跟电子看板有关联吗?
 
  中小制造企业,制造的底层工具软件是很少使用的。CAD和电子看板应该说没有太多的关联。但是MES、CAM或者是ERP是可以关联这个领域的。但是,并不是有了这个功能就要用,要看经济性。安装一个电子看板,成本可能只需要¥1000元,但是,如果只是为了替代纸质看板,一天一张纸,要多长时间成本才能回收回来?如果对生产效率没有影响的话,那为什么非要做?如果可以把生产线上的数据建立起来,它产生的价值大于投入的话,我赞成马上就改。如果没有这个效果,那就看你有钱没钱,有钱就做,没钱就慢慢来。
 
  2、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目标,应该如何制定?
 
  中小制造企业的数字化目标,是远看相同、大看相同,具体到当前的行动,各不相同。我多次讲过,同一个地区、同一个行业、同一个产业链位置的企业、甚至是同等规模的企业、生产相同产品,它的数字化转型的当前的目标、当前的重点也是不一样的,具体化和多样化,这是我们制造业内涵的特征。
 
  3、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要不要做顶层规划设计?
 
  顶层规划要做好,需要花不少的钱,企业负担会很大。中小制造企业做顶层设计,只有自己能做,外边的任何人都做不了。为什么?我这几年和一些中小制造企业的企业家深入的聊过,一个企业外部的人,要理解这个企业的内在,是极其困难的。尤其是中小制造企业,生存状态和发展方向的多变性,顶层规划谈何容易。我们在很多领域,是需要顶层设计,但是,做一个好的顶层设计,是有条件的,不是说你做了一个顶层的规划设计,叫一个高大上的名字,就一定管用。我们在座的各位,你自己想一想,扪心自问,你自己做的或者是你听到别人做的顶层规划,真正实施的有几个?为什么没有几个能实施?是因为做好顶层规划的基础条件不具备。如果说能做好的,一定是企业里边的人在做。
 
  4、机器换人之后人怎么办?是不是意味着企业以后不再需要人了?
  
  这是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答案是不同的。中小企业既是容纳社会就业的主体,也是容纳就业增长的主体。就业关系到稳定,十分重要,关系着我们千百万家庭的生存。但是,我们要逐渐的适应,人,做人应该做的事情。由于制造业发展的需要、竞争的需要和人对就业选择的变革,制造业机器换人是不容置疑的,否则你的劳动生产力无法提升。
 
  我稍微讲一下劳动生产力的问题。实际上劳动生产力是和资本高度化紧紧连接在一起的。我讲个例子,六七年前我去过一个煤矿,624个人,2000多万吨煤。当时全国主流的同样量级的煤炭企业,井下工人,再加上井上的辅职工和后勤人员(医院、幼儿园和学校工作人员等),3万多人。吨煤的成本,这就是市场,这就是竞争,这就是现代化。
 
  说到人怎么办?人,有两种办法。一种办法,新业态的服务业、新的非物质产品需求的行业,这些领域的就业在不断增长。当然,客观来说,岗位总体数量目前是减少的大于增加的,这是客观现实,世界各来源的数据都支持这一点。怎么办?第二种办法,减少劳动时间。减少劳动时间同样是保障就业的一种方式。社会的生产力在进步,我们的劳动制度和报酬制度要跟着社会的前进而变化。当我们在用很少人的情况下能够生产出满足大家需求的物质产品,能够提供大家需要的服务的话,我们想一想,是不是它就是一个转变劳动制度和报酬制度的问题。如果你一周工作3天,拿到的报酬在社会中的份额和一周工作5天是一样的话,有什么关系呢?对不对?所以这就叫社会的前进。
 
  5、自动化制造企业智能化需要几步走?如何避免无效投入、重复投入?
 
  这个题目提的难度很大,提问题的人肯定是专业人士。
 
  几步走是不定的,可以一步走,也可以分步走。为什么?即便是生产同一种产品的企业,在同一个地方、同样的规模,数字化转型和自动化过程也是不一样的。你的条件,你的认识、你的能力和你的判断,决定了是小步看着走,还是一步跨过去。企业家的判断力、魄力和资本的能力是关键。所以不是说一定是一步走好,还是几步走好,不一定。
 
  无效投入和重复投入一定要避免。原则好讲,具体做起来难。这几年我确实听到也看到无效投入和重复投入。这个问题宏观的看,确实是说来话长,今天无法展开;但具体到一个企业,我必须强调,作为企业的领头人,你的责任就是要避免无效投入和重复投入。
 
  6、能不能让做工业的人士和企业,特别是企业家,能不能有踏实的工匠精神,而不是近视的经济利益?
 
  这个问题我确实不知道提问者是从哪个角度看的,也许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不是太透。是不是你的问题是指我们应该去更加踏实的做企业,用企业家精神做企业,而不是为了搏眼球,为了短期的或者是自己的经济利益?
 
  我可以很负责任的说,我今天讲座的对象,中小制造企业的企业家是踏实的多、苦干的多。有一些企业家,他们现在难的是接班人怎么办,他们随着改革开放走过来,有的十几年、有的几十年,用这种踏实苦干的精神把我们中国的制造业干出来的。这确实是我的评价,我接触的,确实是踏实的、有工匠精神的占了主流。今天确实有一些企业,不管是制造业还是其他行业,有一些人过度的追求经济利益、过度的追求吸引眼球、过度的追求自身的利益,而产生了损害别人利益的事情。我们不能因为有这样的人,把我们一个群体都给抹黑了。我们的群体是很踏实的,是真正的在为我们的国家发展,为老百姓的需求做贡献。
 
  能不能让后一种人不出现?我只能说,逐步减少,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一个都没有确实比较难。十个指头伸出来都不一般齐,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造成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行为方式,让十个指头一般齐是很难的。但是我们总体上通过各种方式,无论是信用的、道德的、社会规范的方法,来减少这一种人还是可以的。
 
  7、如何看待5G在制造业转型中可以发挥的作用?目前是否存在宣传夸大的成分?
 
  对于5G如何在制造业里使用,我确实也做过比较多的思考。5G是有用的,毕竟它提供了一种新的功能,这个功能是原来的移动通信不具备的。但是,它确实不能解决制造业所有的连接问题。我记得之前在有几次的报告中都讲到了,制造企业已在使用的或者需要使用的网络连接都有很多很多种,在这些连接中有的用5G可以效率高、成本低,有的压根就不能用5G。为什么?比如说数控机床里面有连接,自动化生产线有连接,高炉里面也有连接,这些东西,5G是不能用的(因为有干扰)。所以我们要客观的看待5G的作用。我刚才说过了,数字红利客观存在,网络的红利客观存在,我们要做的是要用它们解决我们的问题,哪种网络成本低,效果好,就用哪种。这就是实事求是,这就是我们企业家踏实的精神。
 
  8、请问杨部长,您认为工业互联网的发展路径应该是怎样的?工业设备的升级在智能工厂的道路上是必须的吗?
 
  工业互联网的发展路径,我们还要探索,应该说工业互联网在一些方面展示了它的长处、展示了它的特征。但是并没有能够在所有的方面得到充分的实践的检验,所以工业互联网的发展路径还需要有待未来几年的实践的检验。
 
  工业设备的升级在智能工厂的道路上是必须的吗?从宏观来说,这是必须的,因为智能化一定能使得设备的逻辑能力越来越强,而我们原来的设备逻辑能力大部分不足以支持智能工厂,所以升级是必须的。但是它的物理能力如何,就看智能工厂以后加工什么产品,所以要分开看。这里我再重申一遍,这就是制造业的难点和制造业的魅力。
 
  9、中国的数字化转型处于摸索阶段,广东是工业互联,浙江是数字经济,中央提出了两化融合,同济大学又在搞德国工业4.0,导致低层级重复投资,中小企业都被搞晕了。现在有没有统一的方法和路径,指导中小企业转型和落地,而不是让咨询公司指导中小企业。
 
  这个问题你讲了一些现实的情况,但是你不要把具体的工业互联就是广东的,数字经济是浙江的,两化融合就是中央的,4.0就是同济大学的,不要这样说。也就是说我们从企业出发和政府从宏观出发,宏观和微观之间出发的着力点是不一样,尽管会合在一起,但合的方式要注意,我刚才说过了,企业一定要从企业的问题出发,在解决企业的问题中,用这些工具,用这些概念;而不是从概念出发,对着一个概念,企业做一件事情、做一个项目,这样就搞晕了。
 
  从企业问题出发,如果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着力点在网络,那叫工业互联网也行;在数据,叫工业大数据也行;如果是IT技术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做一些制造业的软件,你叫两化融合也可以。所以我们说,这些概念都是对的,都是很重要的,可以在全国解决很多问题的,但是到具体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那就一定是从自己的问题出发,找工具,对项目;而不是拿着概念回来对项目,那就搞晕了。只要自己确定要解决什么问题,选择用什么工具,确定投入产出是合适的,就可以。
 
  10、两化融合,工业化和信息化谁是主体?
 
  这个问题,我想还是不要把这几个概念放在一个篮子里头去看,或者说放在一个层面上去看。我们找它们的区分度,两化融合当时提出来的核心就是工业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融合,信息资源和材料能源的融合,而且两化融合更多的侧重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的领域。而工业化和信息化通常是在这个之上的更加宏观的概念,是时代的概念,是历史进程的概念,两化融合更多的是操作层面的概念。工业化和信息化,如果是时代的概念,应该是相继的概念。有时候我们要求同,有时候我们要求异,有时候我们要放在一个篮子里边去比较,有时候我们要把篮子里边的东西拎出来看。今天我们确实有太多的问题,需要思考,需要应对,我们更需要这样的实事求是的精神。
 


关注翔正

首页|关于翔正|资讯中心|标杆参访|海外研修|考察回顾|联系我们
取经问道·智造标杆|宁振波·总裁班|日本考察|德国考察|美国考察|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暨智能制造|更多
Copyright 2015 © 翔正国际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翔正(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1007602号-3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外大街1号西环广场T2座11C5 电话:010-82435303 邮箱:wg@sageeducation.com.cn
本网页中所涉及的相关数据及内容,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若有涉及相关内容出处等版权问题,可联系我处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