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1-608-602

新闻中心

首页 > 新闻中心 >
【智造强企】大咖回复学员企业数字化转型问题汇总——III
战疫情,谋升级,促发展。

 

近期,机械工业出版社联合翔正国际等多家专业机构,共同打造了“智造加力,免疫强企”公益讲坛系列直播课程。课程播出后好评如潮,在行业内引发广泛关注和参与。

 

翔正国际专门建立了学习微信群,为广大听众提供了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短短几天时间,观点在这里碰撞,困惑在这里消融,方向在这里明确,道路在这里清晰。专家们的耐心解答,令大家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应群友们的强烈要求,我们将群里的一些共性问题、反响较好的回答整理成集,分期共享给大家。未来也将汇集成册,公开出版,助力更多企业快速转型升级,早日再创辉煌。
 

提问

Questions

&

解答

Answers

 

15

 

 

我们遇到精密结构件焊接变形和结合力问题比较棘手,一方面与工艺过程参数控制有关,另一方面与结构设计有关,有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的数字孪生模型和手段? 

朱铎先老师:

 

北航刘强教授讲过智能制造“三不要理论“:“不要在落后的工艺基础上搞自动化,不要在落后的管理基础上搞信息化,不要在不具备数字化网络化基础时搞智能化。” 工艺非常重要。需要基于工艺,借用先进的数字化等手段提升焊接质量。工艺是产品的基础,很多单位主要问题不是做不出来,主要是产品质量不问题,其主要原因是人的因素,由于各种原因,每个工人采取的工艺参数不同,导致了产品质量不同,通过数据采集,将这些参数采集出来,发现异常,规范大家作业,产品质量就会上一个大台阶。

 

吴学松总:

 

刚朱总提到的工艺是基础很有感触,工艺粗糙、质量数据不完善、生产过程数据简单,这些造成了产品提升的困境,后期技术改进和升级也困难很大。 

 

朱铎先老师:

 

其实,我认为做工业要“眼高手低”,即眼界高:视野开阔些,多借鉴先进理念,但落地时心中既有先进理念,又要基于现状,充分考虑经济性等因素务实落地。不能过于追求高大上与理想化,也不能只埋头干活,不学习先进理念。 

 

曾雄辉总:

 

目前大多数车间包括军工企业的工人队伍不稳定、设备设施陈旧,还有很多机加工 都没数控化,数控机床内存小精度低,任重道远,但已然看到了希望,制造要插上数字化翅膀,就先数控化自动化,补上产品实现短板。

 

朱铎先老师:

 

是的,车间做数字化存在设备基础、管理基础、人员基础都很薄弱的问题,难度很大。但也并不是一定要“高度”自动化,“适度”自动化即可,我的观点是:构建“设 备(适度)自动化+管理数字化+生产精益化+人员高效化”的数字化车间。 

 

宁振波老师:

 

我补充一下,焊接工艺也非常复杂,基于产品三维模型可以作焊接的三维工艺, 并且作焊接仿真,焊接仿真牵涉热力学问题和流体力学问题。因此是所有生产工艺里复杂的工艺。这一点国内飞机工厂都做的不错。我拉进来一个朋友,他对焊接仿真比较清楚。 

 

曾雄辉总:

 

谢谢宁总,正想求教有没有焊接仿真方面的软件和模型,特别是铝合金的真空钎焊、 扩散焊、电子束焊。我们是军工电子的,产品涉及铝合金精密结构件的真空钎焊、扩散焊、电子束焊,多层散热微流道复合焊接成形,由于没有焊接仿真软件,只有研制阶段反复试错,常见有变形(500mm 长度公差 5 丝)、焊缝结合力和气密加压不合格。

 

王春生总:

 

赞同,现在互联网行业的各个巨头在资本的驱动下,走垄断,任意的操作市场, 凌驾于中小商家之上,不是好事情。真正支撑一个国家的,还是工业。

 

沫圭老师:

 

现在焊接仿真软件主流的有 ESI公司的 SYSWELD,还有 MSC公司的 simufact。您提的三个功能,第一个真空钎焊,这两个软件都有这个功能,但是工程应用不好,因为钎焊不同于传统焊接,要考虑流动性问题。还没有办法进行两者的强耦合计算。在开发中;第二个扩散焊这个功能是没有的;第三个电子束焊接,SYSWELD 是做的比较好的,在航发某单位做过发动机二级盘的仿真,实测后的吻合度有 90%。

 

许佰宁:

 

焊接仿真的精度还是比较低吧? 

 

沫圭老师:

 

现在看来主要取决于前端材料参数。很多时候跟工人也有很大关系。

 

16

 

 

群里有熟悉服务风电数字化方面的人吗?

宁振波老师:

 

风电核心是产品的数字化,这样就可以很方便实现远程故障诊断,运行维护, 这个不是问题。 

 

WZW:

 

谢谢宁总,产品数字化已实现了,我这边主要看服务方面的。

 

宁振波老师:

 

可能我的要求太高了,我可以肯定没有实现。如果实现了,您就不可能提出这个问题

 

WZW:

 

呵呵,已经用了不少了。

 

宁振波老师:

 

全数字化谈何容易!

 

黄政树:

 

估计大家对数字化认定的标准不一样。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化和依赖进口的数字化也是两回事,虽然可能在商业用途上大同小异。

 

宁振波老师:

 

我把数字化分了八级,详细内容可以参见《三体智能革命》一书第六章。中国已经融入了世界。难道还有不一样的标准吗?数字化水平和具体软件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16

 

 

彭老:您好!想请教一个问题,控制是为工艺服务的,那么各行业的工艺逻辑拓扑图是否可直接生成控制程序?

彭瑜老师:

 

现在有些工控软件的综合开发平台是可以和像 Simlink 这样的仿真平台直接链接,在仿真平台上按工艺要求做好仿真以后可以与工控软件开发平台链接起来自动生成控制代 码。例如 PackML 就可以在 SimLink 上仿真的。不过,流程工业与离散制造业的仿真是要在不同的仿真平台上做的,专业性很强。

 

17

 

彭老,您的哪部著作中有关于 PackML 的详细讲解?

彭瑜老师:

最近出版的《运动控制系统软件原理及其标准功能模块应用》其中有PackML的介绍。详细讲解没有出书。

 

18

 

 

彭老,请教您个问题,您在报告开头提到SPE技术,您认为这项技术最早可能会在哪些应用场景,或者通过哪一类产品落地?谢谢! 

彭瑜老师:

 

这是为《自动化仪表》4 月刊写的综述文章,你的问题文中都有回答。《一网到底的最后突破——先进物理层》。

 

19

 

 

① 王老师,两化融合的困难,现在的表现是跟其他体系不兼容; 还有就是企业资金投入,没有方向,好比说什么阶段的企业投入怎样的设备达到什么样的结果。不是很清晰。

 

② 王老师,现在平台自评估的答题,后期会考虑更新吗?目前的很多问题,针对性不强。

 

③ 两化融合贯标到底对企业能带来哪些实际性的作用?

王安耕老师:

 

我对这个群里提到的问题,简单回答一部分。

1,与其它体系的关系。贯彻其他体系可以看作是企业要做的工作,如果这项工作是要涉及到信息化和/或工业化的,就和其它工作一样,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思路指导工作开展。

 

 2,关于资金投入问题。这其实就是企业发展方向问题。工业企业行业众多,大中小企业差别极大,因此,不可能对所有企业提出一个通用有效的建议。谁提出这样的建议,不是无知 就是好心办坏事。大跃进的教训还不够吗?这个问题在起草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时,有过类似的意见,但没有采纳。这个问题只能留给各企业的企业家们去解决。如果一个企业家连这个问题都不能回答不好,他就不是一个企业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开端是要确定企业的可持续的竞争优势,这是要由企业家拍板的事,标准没有代替企业家来回答问题。确定了要追求什么样的竞争优势,才能确定如何取得该竞争优势,这时才能确定投资方向。不客气地说,如果一个企业回答不了这些问题,谁也救不了它。

 

3,两化融合标准能对企业带来什么好处?这个问题对于那些忽悠的玩意儿是一个好问题, 但是对于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来说就无法统一回答。统而言之,无非是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提高了什么竞争力?这首先要看你是什么企业,大企业还是小企业,国有的还是民营,不同企业关心的重点是不一样的。航空工业大企业 99%以上的精力集中在研发——设计——制造 这条链条上,而小民营企业,大多数集中在产供销存这条供应链上,因为小企业生存不易, 当前困难很多,生存更不易,供应链优化,立竿见影就能见效。“标准”不能来解决这种选择投资方向的问题。 

 

4,标准什么时候和怎么修改补充提高问题。这个问题我回答不了。现在新概念、新提法、 新思路满天飞,总得让子弹飞一会儿吧。标准的修订也不是我这样的专家能决定的,何况现在的“专家”也太多了些。我的建议是,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咨询机构,要有自己的特色,集中在某一个或几个相关的领域做咨询,形成自己的特色,在某种意义上,形成自己的事实上的企业标准。如果我们这样的大国,有十来个这种“事实标准”,我们的各行各业的两化融合的水平提高就有了更深厚的基础。 

 

趁热打铁。我稍微再多说几句。在工业领域,世界上有四个国家是突出的。美国,毫无疑问是领头羊。美国长处是其创造创新能力。常常在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时候,它能够柳暗花明又一村。德国,我佩服它的是,自顶向下的系统分析和设计能力,而且能一丝不苟地实现出来不走样,这种系统化能力。日本,它的突出能力是一种自底向上的能力:孜孜不倦, 不断改进,精益求精。这种能力的形成是历史的沉淀。

 

我们中国呢?我们的特点和优势何在?我想起来三国演义,水镜对刘备说的对当时几个“俊杰” 的评论,说那几个人是“务其精纯”,而诸葛亮却是“得其大略”。所以,当今世界,美、德、日等等,是务其精纯,而我们中国要和它们竞争,只能是靠“得其大略”。而“两化融合” 这个概念,就是一个“得其大略”的方法论,。我们要提高创新创造能力,也要提高系统化 能力,也要提高不断改进的能力,可能每方面的能力都还比不上美德日,但是,我们可以得其大略,从整体上比它们很高更好,这就是我们竞争力所在!

 

多谢各位对两化融合工作的热心,更多谢大家对我的厚爱。我今年已经 80 岁了,这样的一件大事还是要靠大家! 再次谢谢大家!

 

20

 

 

赵老师,软件定义产品制造应该重视机器和产品的机理模型和知识,那工业企业由产品制造到”制造服务“转型的过程中,工业企业这种服务运营模式由软件定义应该关切哪些方面? 

赵敏总:

 

“制造服务”大概是围绕制造业生产制造过程的各种服务,例如技术服务、外包服务、信息服务、物流服务、管理咨询服务、商务服务、金融保险服务、人力资源与人才培训等。这些服务也应该纳入软件定义的行列。埃森哲公司德国分公司就提出了:数字化企业、数字化客户、数字化战略、数字化业务、数字化 XX 等数字化实施策略。其实,“数字化的 XX” 的最终实现,就是依靠“软件定义 XX”来实现的。前面提到的所有的服务,都可以做成:软件定义技术服务、软件定义外包服务、软件定义信息服务、软件定义物流服务、软件定义管理咨询服务、软件定义商务服务、软件定义金融保险服务、软件定义人力资源与人才培训等。

 

21

 

 

就本土的中小企业,怎么样培养并留住自己的工业软件人员,如何在有限的财力物力人力下帮助他们逐步成长,企业应该给他们搭建一个怎样的平台?同问,另外传统行业的软件人才收入普遍低于互联网企业,大部分人愿意去互联网企业,传统软件行业留住人才很难。

宁振波老师:

 

谢谢各位的信任。中小企业要不要单独的数字化设计工艺制造工程师,要根据情况而定,对大多数企业,您的数字化工作量没有那么大,工业软件可以采用共享方式, 计算资源也可以采用共享方式。当然,核心技术人员是要有几个的,但是很多工作也可以外包服务,就是人员共享。实际上,这个方式国际上非常通用。上海就有很多汽车设计的小公司,为上汽做大量的数字化设计工艺制等等服务。随着国家对实体经济的高度重视,IT 泡沫的覆灭(互联网行业的发展不同于传统制造业,典型的一将成名万骨枯,细分领域只可能存在一个或者两个优秀企业,从业人员有限),因此制造业的数字化人才一定会回流。以上是我个人的一点认识,供参考。 

 

22

 

 

宁教授,感觉 F35 您分析的特别透彻。

宁振波老师:

 

谢谢您!真的没有时间细讲。要讲清楚,必须了解美国的各个军种及其分工。这就是需求。然后研制体系,几十个国家的需求差异特别大。又是上百家公司合作生产。最后才是数字化技术的支持。 

 
 

  添加直播助手,

  加入讨论学习。

 

 

【END】



关注翔正

首页|关于翔正|资讯中心|标杆参访|海外研修|考察回顾|联系我们
取经问道·智造标杆|宁振波·总裁班|日本考察|德国考察|美国考察|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暨智能制造|更多
Copyright 2015 © 翔正国际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翔正(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1007602号-3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外大街1号西环广场T2座11C5 电话:010-82435303 邮箱:wg@sageeducation.com.cn
本网页中所涉及的相关数据及内容,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若有涉及相关内容出处等版权问题,可联系我处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