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1-608-602

新闻中心

首页 > 新闻中心 >
郭朝晖 | 伟大的时代:智能化的到来

 
2000年获得宝钢首次颁发的荣誉“金牛奖章”、2002年获得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第五届全国优秀青年创新奖等。
 
《管中窥道:技术创新的观念与方法》作者、《三体智能革命》等书合著作者。
 
智能化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把人不愿意做的事情交给机器去做,我想这就是智能化给我们带来的非常伟大的意义,值得我们把后半生投入进去!

 
 
智能化的到来
 
 
智能化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以至于过去我在一家非常大的企业工作,后来辞职出来,原因就是我认为这将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时代。
 
上中学时,老师告诉我们: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劳动是人的第一需要。当时我并不能很好的理解这句话,现在我逐渐意识到,劳动有两种,一种是人愿意从事的劳动,例如有价值感的、创造性劳动;一种是人不愿意从事的劳动,例如简单的、重复性的劳动。智能化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把人不愿意做的事情交给机器去做,我想这就是智能化给我们带来的非常伟大的意义,值得我们把后半生投入进去!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听到各种各样的说法,其中一种典型的意识就认为:搞智能化很难的,有各种很复杂的技术问题。根据我自己的体验,现实往往不是这样。
 
我曾经在一个会上做评委,看到一个项目特别好,评完了之后,一起开会的一个小姑娘说:他这个技术其实一点都不先进,我读研究生时候研究的算法都比他复杂。她的意思是这个项目这么简单,你怎么会说他好呢?我就跟这个小姑娘讲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情:我曾经在冶金界做了一个控制软件,有点相当于现在的工业APP,获得了比较大的影响,但是我用的理论其实是300年前就有的,一点都不先进。我为什么能够凭着一个很不先进的理论,做出创新呢?道理其实很简单:在我之前,计算机的性能实在太差,没有办法用这套理论来做;到了现在就很轻松了,因为计算机的性能提升了。所以,智能化也好,AI也好,很多技术都有类似的逻辑:从理论上来讲它其实不难,但是过去之所以没能被应用,是因为计算机、大数据这些性能达不到要求,即使有人明白,也没有办法把它用起来。所以我一直讲,创新其实并不难,我指的是技术原理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难;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创新又是很难的,从什么角度呢?从用创新能不能赚钱这个角度。好的技术并不见得能够赚钱,企业做创新,就是为了创造价值,但是好的技术不一定能够创造价值。
 

 
为什么好的技术不一定能够创造价值?
 
 
我经常举一个例子,几十年前挖水渠用的是铁钎,为什么不用挖掘机?道理很简单,那个时候很穷,有好的技术也用不起。现在智能制造为什么热了呢?条件发生改变了。因为劳动力越来越贵,机器人越来越便宜,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才会对这种新技术的采用感兴趣。所以真正的技术难点往往不在于技术,而在于采用后能不能赚钱,能不能赚钱这件事,不是技术单独说了算的。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往往是需求拉动,而不是技术驱动。
 
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往往是需求拉动,而不是技术驱动。
 
重构的产生,需要一个发展过程。智能制造有各种各样的概念,安筱鹏司长有句话叫做“概念的迷雾”,新名词太多了,把大家搞得很糊涂。为什么会很糊涂呢?因为没有发展到那个阶段,你理解不了。比如,有了汽车之后,红绿灯才变得重要;交通灯影响了交通之后,大家才想到要有高速公路;高速公路建起来之后发生交叉了,大家才想到做立交桥。
 
换句话说,技术发展过程当中,往往是一个东西发展到一定阶段,然后下面一部分就来了,它就变得重要了。在我们智能制造过程当中,之所以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把我们搞得糊里糊涂,原因往往是我们的技术没有发展到那一步。等到发展到那一步之后,很多事情就自然明白了。咱们的信息化基本上也是这样,信息通信技术在To C行业应用的时候,大家就已经体会到这个问题了。刚开始有智能手机的时候,你根本不知道它会产生什么影响,后来有了APP,有了互联网金融,大家就不需要现金了,不带现金之后,小偷没东西偷了,社会治安变好了。这就是一件事情的产生,推动了另外一件事情的发展。
 
许多的概念,我们要知道发展的逻辑,才能把问题真正体会透。
 
在工业领域也有类似的逻辑,许多的概念,我们要知道发展的逻辑,才能把问题真正体会透。比方说,我们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会像安司长《重构》书中说的一样,要进行重构。在钢铁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它就不是单纯的信息通信的事了,整个生产流程也要做大的改动。所以,智能制造之所以有各种各样的概念,工业技术软件化有各种各样的概念,我们要放在历史的发展脉络当中,才能明白它是如何产生的,它的发展是一波一波、一个个波浪这样过来的,我们要理解波浪发展的逻辑,才能真正明白工业技术软件化,为什么一下子变得重要了。
 

 
回顾历史,制造端是如何出现了工业技术软件化这方面的需求?
 
 
宝钢有位非常了不起的老先生叫何麟生,今年已经92岁了,他是宝钢信息技术的奠基人。他曾经说过,“认识企业信息化有很多角度,其中一个就是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切入。一个企业可以没有首席技术官,也可以没有首席信息官,但是要有首席知识官。我们需要建立一个知识宝钢,也就是说要有一个虚拟的数字化的宝钢,能够在计算机和网络的平台上,充分地描述实体宝钢的实时活动。”这是一位非常有智慧的老先生,这段话是他十多年前说的,按现在的说法就是:在Cyber空间中建立企业级的数字孪生。当时我并不理解何老先生的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样的含义,直到后来我渐渐才明白,他说的知识是什么。大家知道,宝钢是个非常现代化的钢铁企业,仅仅热轧这个环节就有1000多种钢种,如果再考虑到厚度、表面、宽度等,它给用户提供的产品可以说是成千上万种。在这个过程当中,就面临一个问题:高度自动化的生产,如何兼顾到多品种?需要哪些知识?
 
“认识企业信息化有很多角度,其中一个就是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切入。一个企业可以没有首席技术官,也可以没有首席信息官,但是要有首席知识官。我们需要建立一个知识宝钢,也就是说要有一个虚拟的数字化的宝钢,能够在计算机和网络的平台上,充分地描述实体宝钢的实时活动。”
 
在宝钢这样现代化的企业,早已实现了标准化操作,即把知识变成了一种标准,这个标准包括产品标准、技术标准、作业标准、手顺书等。例如,用户有一个需求,我得知道符合哪一种标准的产品能够满足用户的这个需求,比方说抗拉强度多少、屈服强度多少、表面光洁度应该多少,这叫产品标准;要想达到这个标准,我要反过来再往下转换,用什么样的成分、用什么样的工艺参数来实现,这就是技术标准;技术标准又要转换成操作标准等。大家注意到,这些都是标准,从这个角度来讲,知识就是标准!现代化企业的生产,一定是按照标准进行生产,否则你根本谈不上是一个现代化的企业。宝钢之所以能够满足各种各样的用户需求,是因为我们的知识都已经标准化了。

 
 
标准化的知识为什么要跟计算机相结合?
 
 
当时这些标准化的知识相对简单,往往就是一个数据结构。我们编程序的人都知道什么叫数据结构,一个表格,比方说碳硅锰硫磷,厚度多少,强度多少等等,构成这个表格。那个时候的标准,往往可以变成一种表格来表达,这种表达有什么好处?它可以被计算机直接用。为什么要被计算机直接用?因为要自动化的生产就必须这样。比方说一小时轧几十卷钢,一卷钢生产着,马上另外一卷钢就要过来了,几十个参数要进行切换,人来切换是根本来不及的,必须让计算机去做。计算机对这卷钢进行识别,整条线上应按照什么工艺参数进行操作,就马上切换成它所对应的标准。所以,必须要跟计算机相结合,这些知识标准才能落地执行。这就是何老当时提的重要的知识,其实就是这些标准。
 
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发现还有另外一些知识。钢材是标准情况下的生产,但是有些生产是有波动的。比如化工厂的催化剂,慢慢地它会变性,这个时候就要对这些标准进行不断的修改,如果想要实现标准随着外部的变化而变化,就更要跟计算机相结合了。这个在钢铁行业叫模型,在化工行业叫APC(先进控制),或者叫做RTO(实时优化),有各种各样不同的叫法,其实它也是一种知识,这种知识就非常像我们现在的工业APP了。20年前,我们意识到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知识,所以宝钢花了20年的时间,把引进的相关技术全部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知识,落地应用。那么,是不是到这里就结束了?知识全部就这么多了?后来发现不是,还有一种知识,非常重要,但是完全在我们的意料之外。
 
再跟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大家都知道,宝钢有一种拳头产品叫汽车板,当时引进技术的时候,老外没有告诉我们汽车板应该怎么生产,因为我们的产品大纲中没有这个产品,要生产的时候,糟糕了,轧机的能力不够,轧不了这么薄。怎么办呢?老外给的解决方案是要换马达,¥1.3亿。换马达¥1.3个亿,再加上停产,各方面的损失就不计其数了。怎么办呢?我们有一位老先生注意到一件事,我们是五个轧机一起轧,就像五匹马拉车一样,有的马使出了95%的力气,有的马只使了60%的力气,把参数同时往上提,或者同时往下拉,是做不到的,因为有的已经接近100%负荷了。为什么有的60%,有的95%?其实这个表格,也就是我刚才说的知识,是老外给的,老外的这个表格是根据什么算法原理生成的?不知道。这才是人家的核心技术,人家告诉你这么轧就行了,为什么这么轧?人家不告诉你。算法人家是有的,但是不能告诉你。好在我们老师傅了解这个参数的来源,他按照自己的理解编了一套程序,来计算这一个数据结构,计算出来了之后,没有进行改动,按照他计算的,让这五匹马平衡了,汽车板就轧出来了。
 
这件事给了我们一个重大的体会,还有一类模型,人家没有告诉我们,就是产生知识的知识!这种知识在做产品研发的时候才会重要,一开始的时候,我们不搞产品研发,我们想的是产品大纲中有哪些我们就生产哪些,人家也从来不宣传,你也不知道人家有,后来实践中要做创新时,才发现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当你要做产品研发的时候,你会发现,我们缺少点“东西”,因为缺少这点“东西”,你会付出巨大的代价。如果你的批量很小,你可能根本就没有办法来应对这样的“东西”,所以我们的工业知识必须软件化。
 
在软件化之前,全靠专家拍脑袋,拍的对就行,拍的不对就不行。什么叫专家拍脑袋?老外不是给了很多数据结构么,新的钢种来了之后,我们就找一个类似的去套用,后来发现这种逻辑走不通了,必须得从根源上找出计算方法。这个时候,工业知识软件化就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其实工业技术软件化通常都是在研发的过程当中产生的,而我们是从生产过程当中发展到研发过程当中,发现它越来越重要了。
 
【END】


关注翔正

首页|关于翔正|资讯中心|标杆参访|海外研修|考察回顾|联系我们
取经问道·智造标杆|宁振波·总裁班|日本考察|德国考察|美国考察|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暨智能制造|更多
Copyright 2015 © 翔正国际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翔正(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1007602号-3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外大街1号西环广场T2座11C5 电话:010-82435303 邮箱:wg@sageeducation.com.cn
本网页中所涉及的相关数据及内容,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若有涉及相关内容出处等版权问题,可联系我处进行删除。